一、会场里的冰火两重天:交易所的生存战场​

刚踏入 Token2049 主会场,扑面而来的是交易所们的 “军备竞赛”——Coinbase 的巨型 LED 屏循环播放全球合规版图,OKX 直接包下相邻三个展位搭建 “生态馆”,连做两天 Side Events 的阵容堪比小型峰会。但转过拐角,数十家小交易所挤在 3 平米的标准展位里,易拉宝上 “低费率”“新币首发” 的标语大同小异。​

“我们和头部平台的交易品种重合率超 80%,只能靠返佣拉客。” 某东南亚交易所 BD 苦笑。这种同质化竞争下,行业马太效应愈发刺眼:头部三家交易所占据 73% 的交易量,而近半年新增的 200 多家中小平台中,已有 40% 陷入流动性危机。​

二、全球四极格局:监管催生的产业集聚​

和 30 多家企业聊下来,我摸清了 Web3 的全球版图 —— 美国(硅谷技术核心)、阿联酋(政策洼地)、新加坡(资本枢纽)、香港(连接内地的桥头堡)构成四大中心,瑞士楚格等传统金融港则零星分布。​

有趣的是政策风向正在重塑格局:新加坡金管局(MAS)2025 年新规要求 6 月底前无牌平台全部关停,不少团队已转投迪拜 —— 阿布扎比全球市场的资管规模去年暴涨 245%,成了新的避风港。而香港正加速跑: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共识大会上明确支持 RWA 代币化,欧科云链等企业已落地链上证券基础设施。​

最特别的是 “无总部公司” 的兴起:深圳从业者阿 K 的团队遍布中、印、巴三国,靠 Discord 办公,“五险一金?我们连劳动合同都是链上智能合约。” 这种去中心化组织,在会场里竟占了近三成。​

三、华人主场:半壁江山的逆袭与迷茫​

两天交流中,中英文对话比例恰好 1:1,嘉宾席上亚洲面孔过半 —— 华人终于在这次科技浪潮中站到前排。但光鲜背后是两类截然不同的路径:​

  • 跨界老兵:某 DeFi 项目 CEO 曾是高盛债券交易员,“RWA 本质就是链上国债,换汤不换药”;​

  • 草根新兵:应届生小林入职小交易所做 BD,“每天扫 100 个电报群,和银行拉存款没区别,还得自己判断产品是不是骗局。”​

这正是 Web3 的魔幻之处:既有金融精英设计的合规架构(如 Sentora 的机构级 DeFi 服务),也充斥着连白皮书都抄错的空气项目。而区分二者的核心标尺,越来越清晰地指向 “牌照”—— 会场里腰杆最硬的团队,都把新加坡、香港的金融牌照复印件贴在展位 C 位。​

四、野蛮生长中的新生态:不止于炒币​

拨开交易所的喧嚣,Web3 已催生出庞大的周边产业:​

  • 基础设施:Doppel 获 3500 万美元融资,用 AI 防深度伪造欺诈;​

  • 支付革命:稳定币供应量达 2500 亿美元,万事达卡已打通 30 万持卡人链上通道;​

  • 国内机会:虽然禁炒币,但阿里云、华为云已悄悄成为 Web3 节点的 “幕后房东”,某云服务商透露 “海外收入占比已达 12%”。​

最惊喜的是 AI+Web3 的爆发:Base、Solana 占据 AI Agent 底层链 94% 份额,这些自动交易的智能体每周创造数百万美元收益,正在改写行业规则。​

【省心锐评】

单周融资超 1.16 亿美元的热钱涌入,却有近半数新公司活不过一年;华人从业者掌握半壁江山,却仍在合规与创新间摸索。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