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jpg)
【行业动态】数字身份成可信数据空间“通关密钥”,构建数据流通信任基石
【摘要】数字身份作为可信数据空间互联互通的基石,通过身份验证与加密机制,为数据要素确权与可信流通提供关键支撑。
01 政策布局与技术支撑
2025年10月9日,国家信息中心专家明确指出,数字身份是推动可信数据空间互联互通的“通关密钥”。
这一观点源自国家数据局2024年11月印发的《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(2024-2028年)》框架,该计划旨在形成广泛互联、资源集聚的可信数据空间网络。
在技术层面,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共同构成可信数据空间的基础技术底座。
国家信息中心已联合行业单位发布首份基于区块链的建设指引,提出“1+5+N+1”总体架构,为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提供参考方案。
02 数字身份的核心作用
数字身份通过验证用户真实身份和行为合规,为数据要素确权和可信流通提供支撑。
在数据确权方面,用户可使用私钥对数据或服务进行签名,并将存证信息记录于区块链中。
需要验证权属时,任何人都可通过公钥对签名信息进行验证,这极大提高了用户对个人数据的控制能力。
在数据流通环节,加密技术保障了数据传输安全。数据提供方仅需使用接收方的公钥加密数据,确保只有持有对应私钥的接收方才能解密。
03 应用实践与场景落地
在应用层面,BSN实名DID服务已于2023年12月推出,生成具有实名属性可追溯的分布式数字身份,满足“前台匿名、后台实名”的管理要求。
医疗场景是典型应用之一。患者的医疗数据通过BSN实名DID进行确权和加密存储,不同医疗机构在患者授权下可实现数据安全共享。
这提高了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,同时保障了隐私安全。
在政务服务领域,公民使用数字身份认证和数据授权,可直接从个人数据空间获取已核实信息完成填报,实现“一次认证、随处使用”。
灵武市2025年推广的电子营业执照正是企业数字身份的体现,已发放2.2万余件次,新设市场主体下载率达100%。
04 行业价值与未来展望
数字身份为可信数据空间构建和数据要素流通交易提供了信任基础,将加速数据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展。
随着全球化进程深入,跨境数字身份互认需求日益迫切,加强国际合作,实现不同国家和地区数字身份的互认互通已成为重要趋势。
未来,数字身份与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将更加紧密,进一步拓展可信数据空间的应用边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