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jpg)
【行业动态】中国启动全球稳定币风险治理研究,探索跨境监管协同路径
【摘要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启动应急项目,聚焦稳定币对国际货币体系与跨境监管的挑战,推动风险治理研究。
事件背景:应对稳定币的全球性挑战
2025年9月4日,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发布《全球稳定币风险治理与跨境协同监管体系研究》应急管理项目申请指南。该项目被列为2025年第3期应急管理项目,旨在通过系统性研究应对稳定币对国际货币体系、金融主权及跨境监管的冲击。
稳定币作为锚定法币或资产的数字工具,凭借其跨境流动性,已成为传统金融与加密生态的“核心桥梁”。然而,其内在脆弱性(如挤兑风险)与全球扩张(如美元稳定币主导)对新兴经济体货币主权、资本管制及人民币国际化构成双重压力。
研究框架:聚焦五大核心议题
项目包含1个总课题与5个子课题,覆盖稳定币的结构演化、风险传导、货币主权影响、金融中介冲击及全球监管协同:
1. 国际货币体系重塑:分析“数字美元化”对新兴经济体货币主权的冲击路径,设计差异化保护工具。
2. 风险传导机制:研究稳定币挤兑风险与实体资产通证(RWA)的融合风险,探索纳入宏观审慎管理的路径。
3. 货币政策有效性:量化评估稳定币对货币政策独立性与广义货币统计的干扰。
4. 金融中介冲击:实证数字货币对商业银行“脱媒”风险的影响,探讨央行数字货币与私人稳定币的并存模式。
5. 跨境监管协同:对比美欧监管框架,探索运用监管科技(RegTech)强化穿透式监管与跨国协作机制。
行业意义:破解“四重割裂”,贡献中国方案
当前全球稳定币治理面临理论、监管、数据与政策“四重割裂”。项目通过量化分析与协同机制研究,旨在为构建兼顾安全与效率的治理框架提供学理支撑,并为中国参与全球数字金融规则制定提供策略储备。
研究亦回应了国际监管动态:美国《GENIUS法案》、欧盟《MiCA》及香港稳定币监管条例已相继落地,中国需在私人稳定币隐性流通与美元稳定币扩张中寻求平衡。
结语:推动数字金融治理话语权
该项目预计于2026年10月完成,其成果或为中国应对跨境金融风险、维护货币主权提供关键理论工具,同时为全球稳定币治理注入“中国智慧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