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政策法规】香港《持牌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指引》
【摘要】香港金管局于2025年发布《持牌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指引》,明确储备、赎回、信息披露、技术安全及合规要求,确保稳定币安全可信,推动香港数字金融合规发展。
资源概述
随着《稳定币条例》于2025年8月1日正式生效,HKMA 同时推出配套的《持牌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指引》,目的是为未来在香港发行的法币挂钩稳定币提供清晰、可执行的合规框架。延续“same activity, same risks, same regulation”的原则,强化风险管理和市场信心,同时平衡金融创新与监管稳健。
指引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制定:
储备与资本要求
稳定币必须由足额高质量流动资产完全抵押,储备价值需始终大于或等于流通稳定币的面值。
要求不少于2500万港元实缴资本、300万港元流动资本,并维持额外流动性储备以覆盖12个月运营成本。
发行与赎回机制
发行需与储备挂钩,按净值运作,不得出现超额发行。
投资者可在合理时间(通常1个工作日内)赎回稳定币,发行人需提供公平透明的赎回安排,并在破产情况下保护投资者权益。
信息披露与透明度
持牌发行人需定期披露储备构成、估值及风险管理政策。
储备需接受独立第三方审计,结果对外公示,以提高市场透明度。
每周需向HKMA报送储备与流通情况,并定期对外发布。
技术与运营安全
对智能合约、密钥管理、网络安全提出强制要求。
要求设置多重签名、访问控制、数据备份及入侵防护机制,确保系统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。
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
董事会需包含独立非执行董事,关键高管需通过监管审核。
持续开展风险管理,包括信用风险、流动性风险、市场风险等,并进行季度压力测试。
新增或衍生业务活动需事先取得HKMA批准。
反洗钱与客户保护
严格实施KYC(客户身份识别)和AML/CFT(反洗钱及反恐融资)要求。
遵循“旅行规则”,确保交易可追溯,防范洗钱、恐怖融资及其他非法活动。
该指引通过严格的储备、资本和透明度要求,降低稳定币对金融体系带来的潜在系统性风险;提供明确的赎回机制与法律保障,防止投资者因发行人违约或破产而蒙受重大损失;为行业参与者提供清晰的合规标准,有助于吸引优质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进入市场。
条例与指引的结合,使香港在亚洲率先构建系统化的稳定币监管框架,助力其成为虚拟资产合规与创新的国际枢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