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摘要】邹传伟系统阐释稳定币无货币创造能力,强调其本质为法定货币的代币化,与传统银行信贷有本质区别。

专家介绍

邹传伟,著名金融科技专家,经济学博士,现任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。邹传伟长期关注数字货币、区块链、支付清算等领域,曾任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组组长,参与多项国家级金融科技政策研究和行业标准制定。其学术与政策观点在金融科技界具有广泛影响力,尤其以对数字货币、稳定币等前沿议题的深入分析和权威解读著称。

一、稳定币的本质:已有货币的代币化

2024年,金融科技专家邹传伟在多场公开讨论及研究中,系统阐述了稳定币的本质。他指出,主流稳定币(如USDT、USDC等)本质上是对现有法定货币(主要为商业银行存款)的“代币化”。稳定币的发行严格依赖1:1的发行和赎回规则,即每发行一单位稳定币,背后都需有等值的法定货币作为储备。这些储备资产通常存放于商业银行账户,或投资于高流动性、低风险资产(如短期美国国债)。因此,稳定币只是现有货币在区块链上的映射,并未创造新的货币。

二、发行机制:不创造新货币

邹传伟强调,稳定币的发行过程并不扩张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,也不涉及信贷创造。具体而言:

  • 发行稳定币时,用户需将等值法定货币存入发行机构,发行机构再在区块链上生成等值的数字凭证(Token)。

  • 这些法定货币被锁定在储备账户中,未流入实体经济,也未增加货币总量。

  • 即使储备资产被投资于国债等流动性资产,这只是资产配置的变化,不会导致货币供给的扩张。

三、与传统银行信贷的本质区别

邹传伟进一步指出,稳定币与传统银行信贷存在根本差异:

  • 传统银行信贷:通过“贷款创造存款”,即银行放贷时同步在资产方增加贷款、负债方增加存款,从而扩张货币总量,实现信用扩张。

  • 稳定币:仅是对已有货币的数字化映射和流通方式创新,不具备通过放贷创造新货币的能力,也不具备信用扩张功能。

四、储备资产投资的影响

稳定币发行机构可将储备资产投资于短期国债等低风险资产,但这仅是资产形态的变化,不会影响整体货币总量。储备资产的主要作用是保障用户赎回权利,而非通过投资活动创造新货币。

五、功能定位与监管属性

邹传伟引用IMF等国际机构的分类,指出稳定币更接近于电子货币(e-money),类似于中国的非银行支付工具(如储值账户)。但由于其基于区块链的开放性和跨境特性,在应用场景和监管挑战上与传统支付工具有所不同。这一定位有助于厘清稳定币在金融体系中的角色。

六、与“私人铸币权”及“货币非国家化”的关系

邹传伟特别强调,主流稳定币并非私人部门行使铸币权的产物,也不是货币“非国家化”的体现。其本质只是对现有法定货币的映射和流通方式的创新,而非创造新的货币体系。

七、综合结论与应用场景

总体来看,邹传伟认为,稳定币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支付和流通方式上,尤其提升了跨境支付效率,但其本质仍是现有货币的映射,不具备货币创造能力。稳定币的储备资产投资仅为资产配置变化,不影响货币总量。主流稳定币既不代表私人铸币权的实现,也不意味着货币体系的“非国家化”,而是现有法定货币在区块链上的新型流通方式。其在金融体系中的定位,更接近于电子货币或支付工具,而非货币体系的根本变革。

(观点整理自邹传伟2024年相关公开发言及研究,内容仅供学术与政策参考。)